首页 > 新闻资讯 > 同一天,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三家央媒点赞贵阳

同一天,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三家央媒点赞贵阳

2022-03-07 10:24:44  
责任编辑:李金璐

2月9日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


多家媒体点赞贵阳贵安


一起来看看今日央媒


聚焦贵阳哪些地方吧!


↓↓↓


《人民日报》头版聚焦贵州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点赞贵阳贵安这些地方!


001.jpg


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抓手——


贵州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对贵州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眼下,黔贵大地洋溢着新春的气息:59个重大工业项目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集中开工;新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铜仁市万山区全面启动;今年春节假期,冰雪旅游为省内文旅市场增添新活力……


贵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抓手,努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新型工业化——


高端制造 绿色集约


过去10年,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贵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意味着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在六盘水市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从铝板材等初级产品,到电子元件等高附加值产品,每年14.5万吨铝水化为超60亿元的产值,使得铝及铝加工产业成为当地重要工业支柱。六盘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沈建黔说,产业园延长了产业链,铝水就地多级转化,减少了铝锭重熔、长途运输等中间环节,“能耗降了下去,效益升了上来!”


新型工业化,意味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贵安新区恒力(贵阳)产业园的车间里,每台喷水织布机每天能产300米布,够织200件衣服,与传统织布机相比效率明显提升,还可以实现全流程信息化、数据化管理。产业园总经理吴国良介绍,园区未来5年将投资260亿元,瞄准高端制造持续发力。


新型工业化,意味着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去年底,总投资70亿元的宁德时代贵州项目集中在贵安新区开工。“我们将建设从储能电池材料开采、研发,到锂电池制造直至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魏怀瑞说。


去年,依托工业投资倍增行动,贵州全省118个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工业经济占比达27.3%,为贵州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 宜居宜业


“小区路面开裂、井盖损坏,雨天污水横流……”说起小区改造前的情形,贵阳市乌当区龙广路街道新都花园小区居民杨文强连连摇头。去年,老杨的烦心事得到了解决。


贵州提出加快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品质、城镇经济、城镇治理能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五个大提升”。到2025年,省会贵阳、市(州)中心城市、县城分别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


贵阳市把“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作为“强省会”的重点,通过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停车场和农贸市场,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新都花园小区现已完成改造,停车位、小花园、健身设施和养老扶幼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地下管网也进行了重新布局。截至去年底,贵州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400余个,惠及30余万户居民


在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城市梯田”绿意盎然。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贵州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新型城镇。作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奢香古镇不仅配套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把田园风光融入城镇建设,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家的温馨。


农业现代化——


立足特色 融合发展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内,一辆辆冷链物流车正等候装车。


“这里有白菜、土豆、辣椒等几十个菜品,均为高山冷凉蔬菜,每天有近千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园总经理李效军表示,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特色黔货24小时内即可抵达市场,端上消费者餐桌。


近年来,贵州发挥山地特色和生态优势,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起茶叶、辣椒、刺梨等12个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铜仁市探索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将刺梨打造成亮丽名片……


“遵义辣椒丰产、品质高。”贵州交投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付陆表示,遵义辣椒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供应链全,“从品种研发、科技育苗,到大数据管理监测、研发深加工产品,我们致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生产体系日渐完备。”


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2017年正式营业。“辣椒城可满足75万吨的交易量,普通仓库、冷链仓库年周转量达56万吨,年交易金额100亿元。”付陆介绍,“看好产业前景,老干妈、德庄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


立足特色,融合发展。去年贵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4%左右。


旅游产业化——


丰富业态 提升品质


到贵州滑雪,正成为游客的新选择。抢抓冰雪运动发展机遇,六盘水市建成3个天然滑雪场,每天能容纳约1.5万人。


“不只是滑雪,我们这儿玩的多着呢!”梅花山旅游景区总经理张建平介绍,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将雪上运动与餐饮、观光以及民俗体验等融为一体,去年底开业当天就吸引了上千名冰雪爱好者。


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贵州推动旅游业态与文化、乡村、田园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康养”旅游品牌。去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


为提升游客满意度,贵州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持续开展综合整治,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违规行为;搭建网络平台,公开征集旅游服务痛点及其解决方案,5年来收集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建议2360余条。


去年“五一”假期,游客段紫薇带着家人到清镇市一家水上乐园游玩,休息时找不到空座椅。后来,她在贵州旅游痛点征集平台上提交了增设固定休息设施的建议。“建议很快被采纳,还给了我1000元奖励。”


“核查后确实存在问题的,我们会督促相关管理部门立行立改。”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谢念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工作重心向经营管理倾斜,推动全省旅游业从扩张规模向提升品质转变。


《经济日报》聚焦贵阳金元社区:把便民服务工作做细做实


002.jpg


春节刚过,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仍弥漫着浓浓年味,红彤彤的灯笼挂满了枝头。


与平日相比,外出活动的居民要少些,但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内,用午餐的老年居民仍然不少。“一顿饭有六个菜、一个汤,只要十几元,比市面上便宜多了。”73岁的陈定容老人独自居住,自养老服务站去年12月4日投用以来,她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社区1万多名居民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到了13%左右。”金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告诉记者,养老服务站占地近300平方米,设有就餐区、阅览室、康复室、理疗室等区域,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托、助乐和探望“七助一望”服务,解决了老年人面临的居住难、活动难、就餐难等难题。


2021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元社区考察调研,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当时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社区情况的袁琴清晰记得当日的情景,“总书记问得很细,对社区的建设发展很关注,对百姓的日子很关心,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时刻激励着我们把便民服务工作做细做实。”


居民都有哪些难题?金元社区坚持从细微处着手,以“主动问需”为切入口,通过在线上开通“微心愿”平台、“1233”机制的融媒问政板块,线下搭建居民议事会、社情民意窗口、居民恳谈会等平台,明确专人落实、跟踪、反馈,广泛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畅通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


居民有需求,社区有响应。针对居民反映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上班族”办事不方便的问题,金元社区积极整合资源,开通了“全程代理”“网上预约”等便捷化服务,让居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办好事。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金元社区便民服务站共计接待群众3500余人次,办理各类服务事项932次。同时,新建社区健康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公共卫生等服务;搭建法律诊所,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便民服务谁来提供?金元社区采取横向联、纵向建的方式,组织成立一家亲共治委员会,推进联建共治,扩展充实了服务力量。


在横向上,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的统筹作用,整合辖区内的党组织资源,签订《共驻共建协议》15份,采取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方式,共同研究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在纵向上,金元社区构建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党支部为纽带、网格党小组为支撑、党员志愿服务队为补充的党建工作体系,推动组织覆盖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据了解,去年以来,金元社区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共计解决居民关心关注的道路破损修复、社区健康卫生、法律咨询服务、爱心义诊服务、消防安全培训等问题52项,居民满意率达95%以上。


“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嘱托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之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心和温暖。”袁琴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及形式,努力把社区打造成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幸福港湾。


新华社关注贵阳:耕“云”种“数”,这个国家试验区如何抢新机?


贵州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表示,希望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


新机在哪里?如何“抢得到”?遵循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这个国家试验区如何选点突破?新华社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数据“西游”


入口处瀑布飞泻,人工湖清澈见底,一排排色彩缤纷的欧式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点开一个短视频,评论区网友禁不住调侃:“在这儿上班有种度假的感觉!”


003.jpg


2021年5月24日拍摄的贵州省贵安新区“华为云”数据中心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如果只看外观,很难将宛如童话城堡的建筑与数据中心相关联。占地1500多亩,历时5年建设,2021年底正式投用。这个位于贵州贵安新区的华为云业务全球总部,未来园区仅服务器就可部署100万台。


进入数据中心区域,站在长廊外,透过玻璃看机房,密密麻麻的服务器高效运转,机器人穿梭其中、实时巡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大数据时代,像数据中心这样的算力设施是基础底座。“地基”牢固与否,关系到数字经济“大厦”能否稳固屹立。


004.jpg


2021年5月26日拍摄的嘉宾参加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近年来,贵州发挥气候、能源、地质等方面的优势,抢先布局数字新基建。如今,仅在贵安新区,就云集了7个超大型数据中心。


数据集聚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为贵州带来新机遇。


所谓“东数西算”,简单来说,就是把东部的数据拿到西部来处理运算。要完成这一任务,构建一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必须布局一些重要的枢纽节点。


近期,国家四部委正式批准贵州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


“我们将以节点建设为抓手,构建‘粤港澳-贵州-成渝’数据走廊,服务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地区算力资源需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焦德禄说,目前相关工作正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有力推进。


跻身全国八大枢纽节点之一的贵州,对算力服务企业产生了磁吸效应。去年12月,东数西算(贵州)产业有限公司成立。


作为投资方之一的钜成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成标说:“公司将充分发挥贵州作为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优势,在贵州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与热应用数据中心,构建贵州与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大数据中心集群的算力资源输送通道,真正实现‘东数西算’。”


“数”业有专


“可以是厂房,但不必一定是厂房。”身处贵阳高新区密集的写字楼内,谈起数字经济带来的变革,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巍说,产业要素、发展空间、技术赋能、组织方式上的变化,正在拉平各地区资源发展禀赋上的鸿沟。


曾在IBM、英特尔工作,2012年回到家乡,43岁的魏巍见证了贵州大数据发展从“抢先机”到“抢新机”的过程。“假如数字经济领域也存在‘微笑曲线’,那我们就不能满足于只充当一个存储数据的硬盘。”他表示,去年集团专门成立数据运营部,就是瞄准数据这个生产要素去挖掘价值。


2021年10月,贵州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上线运行。魏巍所在的公司负责数据交易的市场推广、交易撮合、业务拓展。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数据商”112家,上架数据产品162个,交易额1400万元。


如何在数字产业上实现大突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集群化发展,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贵州提出,要打造数据中心产业集群、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数据应用产业集群“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成两条生产线,每月计算机产能15000台、服务器产能5000台……刚成立一年多的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实现7万余台智能硬件设备生产销售目标。公司新闻发言人余茜说,生产线落地后,吸引了国内众多相关产业链企业聚集。由公司发起成立的“贵州鲲鹏计算产业联盟”现已拥有30余家成员单位,产业链覆盖整机制造、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005.jpg


2021年8月4日,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在组装服务器。受访者提供


“我们全力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保持电子元器件的传统优势基础上,紧抓智能终端、云服务等新业态发展机遇,开展招商引业,引进了云上鲲鹏、浪潮等一大批优强企业。”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徐云舟说。

006.jpg


2021年5月,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在进行机械手维护。受访者提供


作为未来贵州的数字产业和人才集聚区、数字场景应用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展示区,去年底,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启动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创新区。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谷甫刚介绍,今年,科创城要引进大数据企业400家,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


种“数”耕“云”


打开微信小程序“一码贵州”,带着传统古风的年货节页面让人眼前一亮。


“整个页面就是一个年货街区,各地农特产品应有尽有。”商城负责人李皓说,今年线上年货节筹备两个多月,参与商家达3.7万家,商品超过10万种。


007.jpg


1月18日,工作人员在观看“一码贵州年货节”的展示大屏。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点击进入“黔货主会场”,手工糍粑、刺梨原汁、野山茶油、现挖小黄姜等本地农特产品正在参与秒杀活动。


通过“一码贵州”助力,市民难买到、农民难卖出的“深山好货”产销对接问题得以缓解。


“自从入驻平台,订单就持续不断。”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礼贵感叹。2016年开始,他在赫章县种植香葱,如今基地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带动千余群众务工增收。


截至去年底,“一码贵州”平台交易额累计超40亿元,与数十个脱贫县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008.jpg


1月18日,工作人员通过大屏浏览“一码贵州年货节”页面。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


发挥大数据叠加、放大、倍增效应,赋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故事还在上演。


每8秒采集1次数据,1分钟产出近300件产品……在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运转声回荡,高端主机汽车二极管智能化生产示范线上的机器抓手正在忙碌,备料、组装、测试等工序有条不紊。


“以前人工环节多,产品质量一致性不高。”公司经理部部长彭绍波说,通过智能化改造,一条生产线单班人数从原来38人降至12人,效率提升了68%,优品率也从62%提升到95%。


通过“万企融合”行动,贵州推动传统产业“上云”,让不少像雅光电子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尝到了甜头。


过去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企业只是可早可晚、可有可无的备选项,现在成了必须要做、早做早受益的必选项。


“抢新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党组书记胡建华表示,贵州提出到202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倍增,在GDP中的占比达到50%左右;三次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大数据深度融合改造全覆盖。